走向文明 買書的錢要超過買檳榔的錢
【張作錦】
第十三屆台北國際書展結束之後,出版界有失望和懷憂之聲:去年書展參觀者四十二萬八千人次,今年落到三十二萬人次,足足掉了百分之二十五。
是參觀書展的人少了,還是讀書的人少了?這得先弄清楚。如為後者,那是出版業基礎動搖的先兆,就要大加警惕。
事實上,近年出版界的不景氣,業者已深有所感。在一次新書發表會的場合,「爾雅」負責人隱地先生說,他過去非常歡喜參加這類聚會,因為能碰到很多作者,可乘機向他們約稿;現在則要躲著,怕有一位作家跟他說:「我有一本新書,就麻煩您印吧!」
「天下文化」創辦人高希均教授,一向倡導讀書,讀好書,呼籲社會大眾「把酒櫃變書櫃,把牌桌變書桌」。經過二、三十年的努力,他現在感嘆地說,出版這一行是夕陽無限好了。
代表香港Tom.com在台灣經營「城邦出版集團」的楊仁烽先生則指出,台灣每年出版新書的數量可是景氣得很,只是賣出去的數量不景氣。這當中的弔詭,頗堪玩味。
根據統計,台灣有出版社約七千家,每年出版新書四萬三千種,以人口二千三百萬計,每一萬人得新書十八點七冊。美國有出版社六千家,每年出版新書十二萬冊,以人口二億九千萬計,每萬人也不過得新書四點一冊。以嗜愛讀書的日本人來說,有出版社四千五百家,每年出新書七萬冊,人口一億二千萬,每萬人分配新書五點八冊,較之台灣的十八點七冊,遠遠落後。除了英國每萬人新書廿一點六冊之外,台灣排名全球第二。
但是,出書的多並不代表讀書的多。日本平均每人每年讀書廿八本,台灣平均二點八本,是日本的十分之一。
那麼台灣書籍的銷售,顯示在國民消費習慣上是怎樣的呢?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二年的調查(每四年調查一次,所以這是最新數字),「娛樂教育和文化服務」佔家庭總支出一三‧五二%,在這個數字中,「旅遊」和「娛樂」兩項佔了一半,「書報雜誌文具」只佔教育文化的五‧五七%,折成台幣是五六四點六元,除去報紙、雜誌、小說租金等等,用於購書者只有台幣一八一‧三元。換言之,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只花一八一‧三元,卻支持了七千家出版社,撐起了每年四萬三千種新書的印行,真是漪歟盛哉!
怎麼會有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呢?業界人士認為,台灣出版社多,主要和資本額設定有關。出版社資本額在台幣五百萬以下的佔八%,五百萬至一千萬的佔一%,一千萬以上的就很少了。再加上書籍通路和退書率等等問題,使出版業累積的麻煩愈來愈多。